上海坤和助孕

名家小传|林则徐为什么将未竟之事交与魏源

时间:2023-11-11 15:11     浏览次数:128

魏源像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是第一位民族英雄,也是开眼看世界的国人之一,我们都知道他主持编纂了介绍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情况的《四洲志》,然而在林则徐看来,这部书过于简要。他认为此书不足以开拓世人视野,想编纂一部详细介绍海外各国的书,为此他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

然而,因鸦片战争战败,朝廷开罪于林则徐,要将他发配新疆,致使这一浩大工程自身难以为继。朝野上下,林则徐遍观百官,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官职低微的魏源。

那么,林则徐为什么选择了魏源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人生经历

1.知识积淀

魏源7岁时进入家塾读书,家塾由二伯父魏辅邦打理,魏辅邦延聘的老师不是饱学之士,就是善于作文的老学究,或是诗词书画皆优的老秀才,如欧阳炯明、刘之纲、刘若二等,魏源在这些启蒙恩师和叔伯的教导下,15岁就通过了“童试”中的县、府、院三级考试。

19岁时,魏源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受到书院重实学、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且进一步比较和了解了宋朝的程朱理学和明朝的王阳明理学,学问日进。

岳麓书院

20岁,魏源随父赴京,通过陶澍、周系英、汤金钊、李宗瀚等人的引荐,跟随姚学塽、刘逢禄、董桂敷、龚自珍等多位名家学习,其学问精进。魏源学习极为刻苦,有这样几个故事:

其一: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卷十五》中记载:破屋昏灯,敝冠垢履,数月不易衣,屡旬不剃发,以搜索古籍”。

其二:为了研学、整理《大学》古本,他埋头苦读将近两个月,顾不上去看望老师汤金钊,老师以为魏源生病了,前往魏源家中,没想到看到了一个“垢面出迎,鬓发如蓬”的魏源。他的苦学精神正如他的诗中所说的“长安车马地,花落不知春”。

正是因为这样的苦学精神,才使得魏源成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一员健将。

汤金钊书法

2.职场经历

32岁的魏源受聘于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革除弊政的贺长龄,进入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的幕府做了幕僚。

魏源一方面参与筹划正在议行的漕粮海运事宜,一方面受托于贺长龄,编辑一本关于经世的文选。编辑这一人选贺长龄算是选对了,这件事情正是魏源想做且能胜任的。

贺长龄

魏源广泛阅读,精挑细选,历时一年多,编成《皇朝经世文编》。魏源从清初到道光五年的所有文献中选录了2236篇文章,分门类8个、列子目11个,选用的几乎是关于封建国家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其中很多文章是研究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经济状况的珍贵材料。编书期间,魏源也为陶澍、贺长龄的漕粮试行海运出谋划策。

《皇朝经世文编》

1827年,魏源34岁,贺长龄调任山东,魏源先后进入陶澍的江苏巡抚幕府、陶澍两江总督府,辅助陶澍进行盐政改革,且实行“票盐法”。

1840年,魏源受好友黄冕之邀审问侵扰浙江的英军军官安突德,他根据供词和“旁采他闻”,于1841年写成中国第一篇介绍英国情况的文章《英吉利小记》。

1841年年初,38岁的魏源被钦差大臣裕谦招致幕府,参与抗英战争。然而定海战役失败,定海失守,裕谦投水殉国,魏源也辞归扬州。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实践和长期担任的幕僚角色,使他能够成为时代的先驱。

定海战役

林魏结缘

魏源与林则徐的相识源于魏源的父亲魏邦鲁。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下属,当年,魏邦鲁的主张和行事给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两人都是宣南诗社的成员。宣南诗社是有志之士结成的诗社,林则徐因诗文出众和其他才能俱佳做了宣南诗社的领袖,诗社活动期间,林则徐对以批判程朱理学、主张革新的魏源很赏识。不仅如此,林则徐还不因魏源官职低微,也不因魏源辈分小,与魏源成了感情非常深厚的忘年交。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8年,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林则徐的一些好友皆表示支持,魏源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对禁烟一事表示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

后来,林则徐又将魏源引荐给了也是朝中主战派人物的两江总督裕谦,魏源才得以在裕谦的麾下做了一名幕僚。

如今的镇江

镇江看起来只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途中途经的一个普通城市,但细想才觉得这座城市对林则徐和魏源来说显得意义重大。

镇江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在这里建铁瓮城,宋朝也把这里作为抵抗金兵的军事前沿阵地。

此外,在镇江几千年的历史中,周瑜、苏东坡、辛弃疾、陆游、韩世忠等人们熟稔的人物都曾在此留下经典的诗作或是典故,而这对于满怀爱国之情的林则徐和魏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镇江三国东吴铁瓮城遗迹

选择这里林则徐可谓用心良苦,他将未竟之事嘱托魏源也是斟酌良久,因为魏源的眼界、主张,经历和能力。

再者,魏源对镇江这座名城也很是喜爱,因此将这座小城作为离别之地,抒发爱国情怀是再合适不过了。

1841年8月的某一天,林则徐与魏源在镇江彻夜长谈。

林则徐与魏源

魏源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记此事说:

其一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其二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萍。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址。

从这两首诗中可见两人推心置腹、倾心而谈,虽屡遭挫折但并未灰心。畅谈中,林则徐拿出一个包裹递给魏源,一层层地打开,是一大捆的书报、信札。林则徐叮嘱道:“今日我将远去,不知何日能回,也不知还能不能回!这些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中辑译的材料,全部在此,现交付与你,并拜托将它们编辑成书,以期广为流传,以期能开吾国民眼界,悟得御侮之道!”

魏源感谢好友的信任,接受了林则徐的嘱托,开始编撰《海国图志》。

深远影响

《海国图志》

魏源不负林则徐所托,于1842年12月完成《海国图志》50卷,并先后增补成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海国图志》涉及世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历法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当时,算得上一部世界大百科全书。它是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大全,又是一部为反侵略斗争提供各种应敌方略和情报资料的海防总汇,还是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寻找救国真理的启蒙书。

也是在此书中,魏源完整地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的主张。这个主张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海国图志》

然而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顽固派竭力反对向西方学习,他们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因此这本书在清末官场上并未引起大的反响,反而在1851年传入日本后有了不一样的待遇。

据说,日本人争相传阅《海国图志》,还出现了手抄本。不久,日本官方正式出版,此著作随即风靡全国。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三年间,日本就岀版了20多种不同版本的《海国图志》,日本官场民间无不在看。后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访问清政府时就说到此著作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界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颇有深意地指出:“魏氏又好言经世之术为《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复瓿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此书所激刺,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不龟手之药一也。”

由此可知,梁氏认为日本尊王攘夷、锐意维新的思想至少部分源自于《海国图志》。

日本末时期的革命家吉田松阴

曾受《海国图志》的影响

结语

魏源像

林则徐选人的眼光是精准的,魏源出色地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此外,魏源完成了著述《诗古微》《书古微》《古微堂四书》《老子本义》《元史新编》《圣武记》《夷艘寇海记》等;也创作了很多成熟的政治诗,如《金陵怀古》《寰海》等。除了编撰和创作外,为官之时,魏源也忠实践履了“便民”的主张,为百姓之事奔走操劳,获得了“淮阳保障”的赞誉,只是后来在1853年被革了职。

晚年的魏源情绪非常低沉,不仅有对自己受到革职处分的失意,更有对清廷的不满和对时势变化的无奈,他悲观、失望、痛苦,最终皈依了佛门。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主张通经致用,与龚自珍同属今文经学派。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开启一代学风。鸦片战争时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痛愤时事,撰成《圣武记》,又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提倡办民用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诗文风格遒劲。著作已编成《魏源全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